脚印也承认,农民工题材的书籍是非常有价值的图书,也是当前社会非常需求的书籍,但是未必能成为畅销的书籍。与这类书紧密相联的人群——农民工及其亲友,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此类书;而富裕的城市市民,不会关心农民工的状况、恐怕也不会购买此类书。只有个别城市市民想购买这类书给自己的孩子看,将这些书作为教育孩子认识苦难的教材。
关注弱势群体是我们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黄传会认为,农民工子弟上学的问题,不仅仅是上学本身的问题,而且这种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造成的对他们心理的伤害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一位农民工子女在作文中写道:“那几年,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我们的学校老被查封,每次查封,都会来许多警察和干部模样的人,还开来许多卡车,把学校的课桌椅全部拉走。最厉害的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那一次,我们刚刚升完旗,随着一声令下,有人封教室,有人搬课桌。校长哭了,老师哭了,我们学生也哭成一团……”
顾明是一位农民工的孩子,最初在北京的一所公办学校上学。一次,顾明班上一位同学书包里的300元钱丢了,班主任怀疑是顾明偷的。从那以后,同学们都不跟他玩了。后来,他坚持转学到了一家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出版物中不约而同地凸显一个问题:过去,农村孩子失学主要是由于自身家庭贫困的原因;如今,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失学,则让他们自身感受到了不公平。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却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的只有歧视和偏见,这将会在他们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说:“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
农民工的孩子注定会成为城市的未来的公民。城市人应该懂得,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c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