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北京:满分作文引发争议 郑渊洁葛红兵点评(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8 14:26:34 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郑渊洁

体_GB2312 color=#0000ff>葛红兵

  满分作文“面世”引发争议 有读者质疑 专家葛红兵同样认为存在虚构和拔高等问题

  “冰糖葫芦”甜中有酸 被指脱节“上纲上线”

  6月23日,法制晚报选登了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达他们对这两篇作文的看法。

  在一片赞扬的声音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批评的言语,不少读者对这两篇作文是否应该得满分表示怀疑。

  今天(6月27日)我们请来了郑渊洁和葛红兵两位专家做客“作文大讲堂”,就法制日报上周五A03版刊登的满分作文《冰糖葫芦》各抒己见.

正方旗舰

  想象力很丰富 引起读者共鸣

  ■郑渊洁

  文章很朴实 考生很有想象力。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考生没有卖弄什么文字,而是很平静地在讲故事,将小时候的记忆和故事娓娓道来。

  这篇作文的核心我觉得还是老北京的吆喝声,考生虽然在写卖冰糖葫芦,但还是对其吆喝声有浓浓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贩在卖东西时,都喜欢吆喝,那种京韵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很难再听到了,这就代表了北京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另外,我看了作文后,觉得考生将冰糖葫芦作为北京的符号,很有想象力,将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东西写出来,让人看了后很有共鸣,很贴近生活,估计这也引起了考官的共鸣。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话和一些儿时的记忆,但从整篇作文的基调——“怀念”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希望北京逐渐逝去的符号能够保留下来,在2008年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而且最有戏剧性的是,作文里写到考生在15年后的一个庙会上又见到卖糖葫芦的那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虚构的成分在里面,让人读起来有点小说的感觉,很不错。

  反方先锋

  作文不要创作 煽情落入俗套

  ■葛红兵

  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多数人一看到《北京的符号》,肯定会写北京的建筑或街道,或者一些事件性的东西,如奥运会、亚运会。但这个孩子选择写糖葫芦的吆喝声,眼光十分独到,选材很好。

  这个作文立意也很好,写一种逝去的东西,但这个作文没有摆脱当下中学生写作的框架,还带着很多孩子气。考生将小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的符号,最后落点在自己是否有勇气来吆喝上。

  但在考生脑子里,为什么将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飘向2008的符号,没有做详细的解读,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与作文命题有点脱节。

  这个考生的作文也有硬伤,作文中提到卖糖葫芦的"老北京"还能记得15年前对一个孩子说过的话,有点假,我认为现在孩子写作文还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贴近生活,尽量不要去虚构什么,作文不需要像小说那样去创作。

  考生在作文最后,又煽情地写了一段,“要让吆喝声飘向2008”,我觉得反而落了俗套,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出来就很好,硬要去拔高作文,没必要。我个人认为,这个作文得满分,还差点火候。c016

作者:郝洪捷  责任编辑:春春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云南建水30余教师被逼为学校贷款成被告(图)
下一篇文章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未来三年录取率可能下降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