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高校强迫毕业生“假就业”?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 14:57:50 来源:东方早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毕业生必须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哪怕是假的也行,不然不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河南某大学大四毕业生接到学校的通知,必须拿着和单位签订的合同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这让笔者联想到新华社2004年9月刊发的记者调查。文章罗列了这样两组数据:北京某学校的就业率据说是75%,可实际上在统计数字截止时就业率连55%都不到;而某高校一个30人的毕业班只有7人签约,但学校
统计出来的就业率却高达80%。

把一切有就业意向的、考上研究生的、通过关系搞到就业证明、有假就业合同的统统算进就业率,如果还完不成指标,那就只好继续掺水造假,逼迫高校毕业生“哪怕假的也行”了。

高校为什么费尽心机地“制造”高就业率呢?原来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十大挂钩”政策明确提出“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一方面是代表着政绩的就业率大比拼,另一方面是关乎高校存亡的招生大战,哪所高校敢不把就业率放在眼里?高校为什么逼迫毕业生“假就业”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逐渐产生:首先,为了追求高升学率,高校容忍甚至公然逼迫毕业生制造“掺水简历”;其次,这导致教育主管部门无法掌握真实的就业率,对高校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政策就成了无源之水;再次,“虚假就业率”导致一些市场需求不大的专业反而吸引大批考生,导致供大于需的恶性循环;最后,“虚假就业率”败坏社会风气,使一些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的单位得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供养1个大学生:农民们13年的“痛”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