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谁在制造虚高就业率?高校你忽悠谁!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 14:55:05 来源:新华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据5月31日《大河报》报道,近日,郑州某大学大四学生接到校方通知,必须拿着和聘用单位签订的合同才能进行论文答辩,这合同“哪怕是假的也行”。对此,该校有老师表示: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不做“校漂一族”,减轻学生家长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降低择业眼光,早日就业。

按此说法,学校的行为可谓用心良苦,是在做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笔者怀疑,这果真是为学
生及家长考虑吗?

对于学生来说,签订假就业合同,对于解决他们就业问题毫无益处,反倒可能让他们从中学会蒙骗和说谎,甚至有的学生还要经受道德良心的谴责,何益之有?

校方苦心孤诣地“祭”出不签劳动合同不能答辩的大旗,目的无非是为实现一个“高就业率”。而“哪怕假的也行”,则可能会给高校回报一个注有不少水分的“高就业率”。这样,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就有了光彩的脸面,也能获得今后发展的重要资本。笔者以为,这一规定的受益方在高校,校方是在为制造就业“繁荣”景象找借口。

退一步说,学生有自由选择就业与否的权利,而能不能找到工作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是谁今天强逼着,明天学生就能找到工作的。

也许学校可以摆出自己的理由,比如,被上面要求的就业率这一量化指标所逼等等。即便学校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在笔者看来,这一行为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也是相违的。

笔者甚至担心,这种有炮制虚假就业率之嫌的行为,是否仅仅局限于个别高校?

[作者:王纪旺]  (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儿童节,成人最严峻的“考卷”
下一篇文章供养1个大学生:农民们13年的“痛”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