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今年全国高校扩招5%
高校扩招繁荣下的隐忧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无必然联系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5-22 14:17: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本报记者 原春琳高考临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所填报院校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今年对毕业生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依据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2006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求职高峰,如何看今年的
就业形势?前段时间曾经有媒体报道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负责人答(以下简称“答”):现在是2006届高校毕业生签约高峰期,也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实事求是地说,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高度重视,但是,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客观依据。

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一是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四是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长超过了10%,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从我们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况来看,与去年相比,对大学生的需求尽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却是在稳步增加;其次,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第四,下一步有关方面的调控和服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举措。

问:有人说,就业是市场化的,政府和学校实际上在就业方面很难有作为?

答:大学生就业始终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不断推进的。这几年,国务院连年发文件,各地政府也出台大量的举措,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努力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就业机会。同时,高等学校也在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促进就业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就业服务网的建设。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两年的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就业服务网,90%左右的高等学校普遍开通专为毕业生服务的网站。

扩招与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户口限制需要打破

问:如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很多高校还在继续扩招,这是不是从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答:首先说明高校扩招与目前毕业生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重要产业和行业紧缺的人才还是要加快培养的。“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但是目前看仍有一些地方为了保持“升学率”上升,一味主张要扩张规模。5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作出了适度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的决定,这是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作出的重要决策。

问: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现在户口也是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坚冰”怎样才能破解呢?

答:流动性既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十五”期间,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但地区之间还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问: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家长和考生还都抱有精英心态,这种就业观是不是还在阻碍很多大学生就业?

答: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体育大会拉开战幕 台球神童丁俊晖为北京开杆
下一篇文章大学要教学生走后门拉关系?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