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浮出水面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图)”,“暗访 调查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隆重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
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 |
暗访 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 |
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 |
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与“卖淫”、“三陪”、“没有好女孩”等画上了等号。至于武汉、重庆和杭州等几个“重磅新闻”的发生地,也在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作用下,成了女大学生“卖淫”的“大本营”。
大众传播媒体现在已经习惯于被认为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而其从事的新闻报道活动,按照舆论学家李普曼的说法,则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为了验证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功能,早在1976年,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就对人们的电视接触量与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现实中人们遭遇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在1%以下,但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可能性在10%以上。这种判断远超过了现实环境的可能性,而更接近于电视营造的“拟态环境”。并且,接触电视越多的人,这种现象越明显,对世界“卑鄙指数”的判断也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