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上周末,一场在复旦大学悄然举行的“资格测试”让正准备参加高考的上海学子多了一个选择:通过这个资格测试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面试过关,也就意味着跨入了复旦大学的校门。有人称这是我国多样化选拔人才的全新探索,对于改革高考具有“破冰”之意。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不这么认为。不说这种模式能不能在全国推广,单就是复旦,能够每年就这样招生吗?百余位专家参加的“面试团队”应付招收10%的学生量可能还行,如果都这么招生,又需要多少人的“面试团队”呢?如果在全国推广“面试高考”,考生总不能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应付“面试高考”吧?这倒是把高考搞得越来越复杂了。还有面试的公正性、准确性又如何保证?避免招生腐败,只有尽量限制主观的作用,才能在客观上收到效果。而“面试高考”,却在扩大招生中的主观因素,只会增加搞招生腐败的机会。一场面试,又怎样能准确“试”出一个人的素质呢?
所以我说,“面试高考”注定是场花拳绣腿式的热闹,中看不中用。这种做法,针对少数人、在小范围进行,可能还值得探索,如果广泛采用,是不足取的。
作者: 责任编辑:尽语
下一篇更精彩:一位遇难矿工女儿2005年的求学账本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