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下海做买卖考分的大生意”
7月11日中午,记者在菏泽市一中分校,遇到了一位从师范大学毕业前来应聘高中语文教师的李老师。在与李的攀谈中,他也讲述了对买卖考分的所见所闻。
“我的高中和大学同学张兴(化名)就在两个月前,给我发了个短信,短信我现在都还保留着。他问我是否考研,英语和政治他能 够帮我。每科对别人收费是4000元,对我可以全免。他现在有一批帮做题的枪手。”
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那老同学原来两年前就放弃了教师职业,专门做起了买卖分数的中介。今天春节,他在济宁市花了17万元买了套房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记者问。
李老师长叹了一口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人各有志,他有他的选择,我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生活是很实际的,金钱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谈到想买考分给亲属家的孩子办理上大学的事,李老师立刻帮记者联系到了他的那位同学。“现在还能办吗?”李老师打电话问。
“要本科还是专科?”张兴电话问道。
记者告诉李老师想要个本科,最好是北京的。
“有!有个二类的北京的学校。中国XXXXX学院。”张兴回话说。
“现在他不在山东,正在外面联络招生的事情呢。过两三天后回到济宁,到时可以见面,具体落实价格等事宜。”
李老师留下他和张兴的电话号码,说:“做这行也是很讲信用的。一般是先收小部分的钱,办一个环节就再交一部分钱,直到保证你的孩子进入高校大门,没有出任何问题后就把全款交清。”
交易:买卖分数形成产业链条
菏泽等地买卖考分被报道后,一时舆论哗然,对此,山东省招生委员会、省教育厅都非常重视。当地成立了包括纪委、教务、学生、招生、公安5个部门的审查小组,对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嫌疑人进行了立案审查。
7月10日,单县县委宣传部李部长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6月30日,我们一看到报道就马上安排各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当天一整夜,加上7月1日、2日,连续3天,我们组织公安、纪检、教育部门的人彻夜审查。第一,报道中所说2000人排队不是确切的,我带着公安、城建等人去了,我们实际调查到400多人。第二,对于卖高分的问题,我们把今年630分的28个人档案都调了出来,一个一个调查,结果没有发现卖分的。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做了核查,公安部门都有记录。第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对卖分的相关人进行了解,其中有些人是为了要出风头,显示一下。我们对中介机构和中介人也查了,其中有个济南人,私刻公章印了1000多个名片,招揽买卖。这些人一般都是社会闲散青年,现已经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在菏泽、单县等地,很多受访者对记者说,换照片、重新制作学生档案、更名换姓或更新的技术,这是买卖高考分数通常采用的几种方式。而这每个环节的取得,与政府、教委、公安、学校、高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此,单县县委宣传部李部长认为,这里的问题还是出在高校对入学新生审查得不严格。
对于高校招生的种种漏洞和招生政策的灰色地带,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教育人士说:“问题不在大学里,大学其实并没有招生权,大学的招生办形同虚设!都是政府在代理。因此,大学没有权力干预或者制止这种现象。而管理者,或者说相应的管理部门,肯定是各省各市的招生办。大学是可以表达他们的意见,但是,我们很无奈。因为,在向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我们跟学生没有关系。而在这中间,隔着一个全权代理——政府。”
“最早买卖考分的是从一个叫‘独木桥’网站的创始人那里开始的,据说,他一开始只收了几千元的费用。后来有更多的人熟悉了这个行当,做的人越来越多,收的费用也不等,有需求的人也不断增加,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人都有。这是个高隐秘、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李老师告诉记者。
专家:小心买分现象步高考移民后尘
“买卖高考分数要看具体情况来界定它的性质。虽然它的运作方式很隐蔽,但是无论政府、高校、买卖人和中介,包括公安部门,都脱离不了干系。地方政府说是高校审查不严,而高校说是地方政府在掌控,其实这两方面因素都有。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法律方面的缺失。”北京奕明律师事务所王律师对记者说。
南京市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蒋德军律师认为:回顾一下高考移民或者买卖高考分数,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制存在问题——高考录取只看分数不看实绩。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因此,买卖高考分数就必然有市场。但遏制买卖高考分数现象并不能等待教育体制的转变,必须趁买卖高考分数现象刚抬头时加紧遏制,否则就会步高考移民的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