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搜索 |
|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31 13:53:36 来源:四川在线 |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大 中 小】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 |
|
记者深入广元青川县灾区,目击当地干部群众艰难抗灾救援
翻山越岭背送救命粮
家家园受灾,老人心伤
桥梁被毁无法通行
电力部门维修线路
28日清晨,广元市青川县多处发生200年难遇的特大洪灾及泥石流,全县共有10余人死亡或失踪,36个乡镇近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交通、水、电、气等全部中断,灾情最为严重的红光乡场镇、石坝乡场镇、马公乡场镇几乎与世隔绝。房屋被毁、衣着单薄的数百灾民受困深山,粮食、蔬菜、饮用水等严重告急……28日上午,青川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多个救灾应急小组,翻越山岭,进入灾区组织抗灾救援。
昨日凌晨天刚微微亮,当地100多名干部群众用背篓背着大米、土豆等,翻山越岭紧急向深山灾区进发。在救灾指挥部统一调度下,截至昨日下午,被困深山、衣食告急的灾民基本得到妥善安置。
纸条求援
翻山越岭背送救命粮
由于道路遭遇毁灭性破坏,加上通讯等全部被摧毁,前日深夜,远赴马公乡、石坝乡等处的救援小组,陆续用纸条等向指挥部报告灾情并请求支援:石坝乡、马公乡、红光乡3处场镇受损严重,数百灾民吃水、用粮全面告急。深山里,少数的灾民连做早饭的食物都没有了,必须在中午前把救命粮送到。而且,不少群众从睡梦中惊醒逃生时,只穿着短裤、拖鞋。由于牲畜、房屋等所有家产被洪水及泥石流冲走,他们只能从邻居及亲戚处借来衣服取暖。
救灾总指挥、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当即组织100多名干部群众,设法向深山灾区运送救命粮。昨日早晨6时许,100多名群众(其中有不少受灾户)用背篓等背着大米、土豆等,从东河口大桥出发,翻山越岭,紧急赶往深山灾区。
通往深山灾区的这段山路,是救灾人员前日紧急从密林及悬崖边开辟出来的临时“救命便道”。前日傍晚,本报记者曾跟随救灾人员,徒步3个多小时,翻越4座大山及2个陡坡,才到达红光乡场镇。而东河口大桥距离石坝乡场镇有70公里左右,由于道路被毁必须翻山,变得更加遥远。东河口大桥通往红光乡场镇的路则非常陡峭,有好几处危险路段只能放下半个脚,稍有不慎,人就可能跌落悬崖或洪流。
60岁的张海秀老人背着50多斤大米,蹒跚地走在队伍的中央。张海秀家住东河口大桥附近,她家的房屋被洪水冲成了危房,两亩多眼看有收成的玉米被洪水冲得一干二净。昨日早上5点过她就起床,自发赶来帮助运送救命粮。“遇到这么大的事情,大家只能相互拉一把。”张海秀喘着粗气说。
昨日上午10时左右,第一批救命粮运到了红光乡中心小区食堂。此时,被困的数十灾民还饿着肚子,负责做饭的两位大姐立即开始烧火做饭。大家原不认识,但见了面都像是老邻居,大家相互打听着对方家里受灾的情况。短暂休整后,运粮的队伍离开学校,再次返回东河口大桥背运救命粮。他们运来的粮食,一部分还将被转移至石坝乡、马公乡场镇救济灾民。
目击灾区
灾民睡课桌,积极自救
红光乡政府及红光乡中心小区,均位于红光乡场镇内。28日凌晨的特大洪灾及泥石流淹没了整个场镇,出境的通道全部堵塞,整个场镇几乎与世隔绝。前日傍晚,救灾指挥部派出数百武警、干部等,设法开辟了“救命便道”。记者在红光乡场镇上看到,红光乡政府办公大楼下半部分被淹没在泥石流下,档案室里的珍贵资料等全部毁于一旦。
红光乡政府的干部称,整个场镇大约300余名群众无家可归。这些群众,大部分被安置在半山腰受灾较轻的邻居家里。但仍然有100余人无处居住,他们只好暂时在红光乡小区位于高处的一间教室里住下。教室里没有床,乡政府的干部设法找来10多床棉被。但灾民中有好几人出现发烧、感冒等症状。让人欣慰的是,面对此前从未遭遇的灾难,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主动把床铺让出来,供妇女儿童及老人使用,他们则睡在课桌上。桌子后来也不够用了,两三个人干脆共用一个课桌,夜里只能趴在课桌上睡觉。
昨日上午,在救灾指挥部统一调度下,100多件帐篷、被褥等,紧急送到红光乡中心学校。至于石坝乡场镇、马公乡场镇,因为路途遥远、山路陡峭,救灾指挥部只好组织毛驴,设法往灾区运送救命粮。
截至昨日下午2时许,救援队运送来的物资,可以供灾民生活5天左右。受困灾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吃了饭,许多灾民找来铁锹等,开始清理后山的水沟,避免山上洪水继续往场镇内灌。部分体力好的灾民则找来背篓,加入运粮队伍。
在另一重灾区黄坪乡,数十自发赶来的村民,正设法清理堆积在县道的泥石。黄坪乡党委书记沈德华告诉记者,该乡总计约12公里的乡村公路全部被冲毁,25户居民无家可归,暂时还居住在邻居及亲戚家里。不过,这几天,灾民们情绪还算稳定,积极开展自救。(C001) |
|
|
|
|
|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