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几分钟后就赶到现场,并把记者带到派出所做笔录。其间有警员说,在他们的辖区内还从未接到过这种喷“迷药”抢劫的案例,他同时交代记者不要对当晚穿的衣服进行清洗,如果可以立案,警方将对衣物上可能残留的药剂进行化验。
事后记者曾跟派出所联系,警方表示,此案目前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迷案二:靓女公园施“迷香”抢婴儿
女事主在对方靠近聊天时闻到异香随即全身无力,疑不法分子企图拐骗婴儿
新快报讯 8月16日,本报一名记者的小姑及其母亲在带该记者9个月大的女儿在市内某公园散步时,怀疑遭遇不法分子暗施“迷香”,婴儿险些被拐。
当天上午8时左右,该记者的小姑(小王)和母亲带着其小女儿到家附近的某公园散步。在公园逛了一圈后,孩子的奶奶到公园北门对面的菜市场买菜,小王则把孩子推到公园北门附近等候。那儿有三四把长椅,小王在靠里的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孩子就坐在婴儿车里吃苹果。
就在这时,一名年约20岁的女子径直朝小王走来,连夸孩子“可爱”,她一边逗孩子笑,一边很亲热地和小王拉起了家常:“男孩还是女孩啊?你是不是孩子她妈啊?你是不是在等人?等谁啊?”
小王见这女子长得挺清秀,又喜欢孩子,就和对方一问一答聊了起来。过了一会,该女子拿出一份报纸递给小王:“看不看报纸?今天的新闻挺有意思的。”小王没接报纸,却突然觉得犯困,一个哈欠接一个哈欠地打起来,顿觉全身无力。同时,一股异香从该女子身上飘了过来。
据小王事后讲述,因她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大量社会新闻,当时便明白自己遭遇不法分子了,马上从车里拿出孩子的奶瓶,扭开后猛灌了几口水。又挣扎着推着婴儿车走到北门检票口,才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当时检票口人来人往,小王虽然胸口堵得慌,一时间却说不出话来,但心里稍感安定。她回头看,那名女子仍在那儿坐着,并没有追上来。几分钟后,孩子的奶奶买菜回来,小王和母亲急急把孩子推走。她们推着孩子绕着公园慢慢地走了一大圈,小王才觉得头晕犯困的症状减轻了好些。
据小王分析,她怀疑该名女子试图用“迷香”将其迷晕,再趁机将孩子抱走。
她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带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轻易和陌生人攀谈,更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迷药哪来的?
网上、城中村公然叫卖“迷魂药”
在本报有记者及其亲属遭遇过“迷魂药”之后,我们决定设法寻找“迷魂药”的来源,从而有利于向警方提供线索,帮助其从源头上打击犯罪分子。记者很快发现,声称绝对有效的“迷药”居然在网上大卖,而且还很“专业”地分成“拍肩型”、“喷雾型”等不同类别,叫价仅数百元。
“迷魂药”网上买卖活跃
记者在网上经过搜索,一下子就搜出数百条网页记录,其中五六十条的内容是公开宣传或直接销售“迷魂药”在这些线索当中,记者发现有十几个专门销售“迷魂药”的“网上商城”,这些网页不仅给“迷魂药”配上了实物图片,还配上了详尽的“商品说明”和“商品价格”,其中一家网址为“http://www.san××××××.com”的“网上商城”的网页显示,其“迷魂药”已经成功销售了66次。
记者还发现,不少论坛留言板乃至个人博客留言板也成为“迷魂药”的销售平台。这些留言板多数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迷魂药”,然后留下QQ号码作为联系方式。其中,某个个人博客留言板上,居然有500多页的留言都是各种不同“迷魂药代理商们”的QQ号码。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该网页上留下了100多个“迷魂药代理商”的QQ号码,其中不少自称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专门“代理商”。
“迷药”还分多种型号
提起“迷魂药”,市民往往第一反应就是一种能让人“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的药品。但是,记者却在诸多“迷魂药”销售网页上看到,这些“迷魂药”按照使用方式大体上被分为三类:“拍肩型”、“喷雾型”和“挥发型”。顾名思义,一拍、一喷,人就晕。
这三类“迷魂药”中,又以前两种最为常见。记者看到,虽然各种“迷魂药”销售网页公开叫卖的产品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的“迷魂药”销售网页上,前两种“迷魂药”在产品名单中都“榜上有名”,并且销售次数的排行一直在所有“迷魂药”种类中名列前茅,无疑是最为热卖的两种“迷魂药”。
明码标价500元-800元
网上“迷魂药”销售的规格多数是以瓶和袋来计量,每种“迷魂药”都是明码标价。据记者粗略统计,根据“迷魂药”的种类不同,“迷魂药”的价格也不同,价格最高的要数“拍肩型迷魂药”,每袋600元-800元;喷雾型迷药和挥发型迷药每瓶500元-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