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高考生破解世界交通难题未被破格
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六成人
安徽太和县街头发生多起血案 一高
安徽太和县街头发生多起血案 一高

高考生破解世界交通难题未被破格录取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27 17:13:11 来源: 新京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山东一名高中生破解了世界交通难题,但未有一所学校破格录取

高考成绩:379分。济南市本科三批分数线理科:507分。379分不是一个所谓“优等生”考出来的成绩,这是一位在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中获得最高奖的高三学生的考分,他就是18岁的山东考生潘立群。许多人在思考:社会比较认同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不
会将像潘立群这样更多的创新少年拒之门外?

18岁高中生获得国际大奖

2006年4月20日,丹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潘立群带着他的发明,与其他的国内选手一同参加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

潘立群的项目被授予最高奖“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成为本届创新展评中获此殊荣的惟一的中国选手。

这是一个可以解决色觉障碍者驾驶车辆时分辨交通信号灯的发明。2005年4月,马上就要升入高三的潘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全国色障患者有近6500万人,因为色障,他们不能考取驾驶执照,有的甚至连过马路也成问题。在得到学校指导老师的认可后,潘立群正式开始攻关。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到马路上研究各种信号灯的闪烁规律,上网搜寻国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后来,又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去了解色障者和正常人的异同。半年后,潘立群终于拿出了设计产品:他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X”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样,红灯亮时“X”同时闪烁表示禁行,黄灯亮时“-”同时闪烁表示等待,绿灯不变表示通行。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来看到“红绿灯”。

潘立群的发明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不是难在电路设计上,而是难在设计思路的创新上。首先,它符合各国信号灯的使用惯例和有关的国家标准,而且不需要增加成本;其次,它既不影响大多数人的使用,同时又能满足色障者的识别需要。项目有广泛的实用性并具备推广价值。

高考失利毛遂自荐被拒

为了这一发明,潘立群花费了大量时间,这对即将冲刺高考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冒险。果然,创新的快乐很快被沉重的心情所代替――潘立群高考落榜了。

不甘心的潘立群,尝试着向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一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但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多在每年三四月份就结束了,尽管他的发明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兴趣,最终因为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所学校敢破格录取他。

潘立群的爸爸无奈地对记者说:“儿子为搞这个发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想起来令人寒心。”

事前已知道无法获保送

据了解,我国的高考制度对发明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也有所考虑,例如,按有关规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可以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可是这一政策限制条件多、涉及面很小,一般只适用于在高一或高二搞出发明成果的学生。

尽管潘立群在今年4月获得国际奖项之前,已经获得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但因为全国比赛是在八月份举行,已经高中毕业的潘立群,不可能获得保送机会。

潘立群告诉记者,他开始着手搞发明时,就已经知道不可能获得保送资格,但他认为这个发明能给别人带来帮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不后悔,如果只为了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而死读书,那会很压抑。”

据新华社电

对话

“只有中学参赛才能受到关注”

潘立群表示如时间倒流,仍会选择发明

记者:是不是为自己的高考分数感到沮丧?

潘立群:考出这个分数来,确实是有点太低了,感觉对不起家长。我没为这个分数流过泪,倒是觉得对不起家长,偷偷流过泪。

记者:为什么不选择高考后再进行发明?

潘立群:创新大赛只能在中学参加,只有参赛你的发明才能受到关注。父亲说,如果时间倒流,他一定把我拉回来。但我绝不后悔。尽管我看到父亲这么失望,也觉得对爷爷奶奶有很多愧疚,选择变得更困难了,但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选择发明。

记者:现在的成绩只能念大专或高职,与你的理想差距很远,你有什么打算?

潘立群:即使这样我也不会让时光虚度。我曾对父亲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都不会让意志消磨。

记者:你怎么评价自己?

潘立群:我比较欣赏一句话———前面有一座山,你一定要跨过它。你要不跨过它,你就可能下一座山也过不去。

据山东电视台报道(来源:新京报)(C001)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超女掀裙被指污染荧屏 湖南卫视:是风带起来的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