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读者声声谴责
在几入“虎穴”归来,记者决定将虎园的这种做法在本报的读者中展开一个调查,调查中,记者听到的全是反对的声音。下面是调查当中比较集中的观点。
甲: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隐隐作痛,我对该虎园为了吸引游客而推出“野蛮、残酷”的项目表示愤慨。
乙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国家提倡人类在正确利用动物为我们提供肉食的同时努力做到减轻它们的痛苦:在德国,为了减少鱼的痛苦,卖鱼的送晕鱼药。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州,钓鱼有专门的钓鱼法:钓起来的小鱼、怀孕母鱼都要放生。
丙:从第一部反虐待动物法案在英国颁布,至今已经两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滞后,但是我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台自己的反虐待动物法案,这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但现在,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可不可以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动呢?
丁:每天有那么多人甘愿掏腰包前去围观,可悲的是这些残忍的场景竟在孩子面前上演。(首席记者孙学友)
相关链接
全国22家动物园签约杜绝“血腥卖点”
2005年3月12日在昆明举办的全国野生动物园保障动物福利专题会上,参会的22家全国各地野生动物园的园长们经表决签订了一个行业自律的公约,即:《不当众投喂大型家畜活体以招徕顾客的承诺书》。这对全国野生动物园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
跟进评论暴力的视觉也在虐待我们自己
视觉暴力比老虎可怕得多。
羊入虎口,这在自然法则之下并无问题,而且名正言顺。但是虎园中将羊入虎口作为一种刺激性的演出,且带有了商业的色彩,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了。
我们的确不能让老虎吃草,但是通过毫无过滤的血腥放生来作为招徕的幌子,变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暴力,对于随行的儿童来说,这种视觉暴力的影响是无法估量。毫无限制的活食捕捉,不但刺痛了人们的心灵,也让人类最珍贵的同情和善良蒙羞。为了生存,人类可以对已经征服的生物进行饲养和屠宰,但宰杀和虐杀却是判若云泥的两种态度。
怜悯,同情,尊重,应该让对待动物的思维上升至指导行为的理性。动物伦理学在具象的问题上便不再是一纸空谈。
实际上,在撕咬活羊之中,折射出的逻辑完全成为了“强者可以恣意而为”的暗示。那么不断碰撞的则是社会对于人性的容忍程度,当从媒体上不断传出类似的虐待消息时,公众猛然间发现:我们竟对最基本的德性要求,在对待动物的环节上漠然已久。
康德一语道破了上述残忍行为的可怕后果——因为人对动物残忍,会钝化对动物的苦痛怀恻隐情感,进而在与他人来往时弱化以至泯灭可以施为很大帮助的本性。这种道理很简单:今天如果任意凌辱、虐待了动物,那么明天就有可能出现对于同类无情的行为。对于动物,人类承担的义务更多出自于自身良知与人性的呼唤。温情主义是对待共生地球上生物的方式,无论是野生还是饲养,没有任何理由支持作为强者的人类去蹂躏生命。
在法国国家农学研究院《动物实验伦理学章程》中写的话很让人感动——“……第2条:关于动物的感受性与痛苦动物是具有感受性的生命体,并具有认知能力与情感。它们有感受痛苦的能力。从事动物实验者有义务保障它们的身体和待遇状况不受无谓的威胁。避免使它们遭受无价值的痛苦应是实验者思考问题的前提……”
这种拿羊喂虎的视觉暴力或许仅是生活中的一瞬间,但无法让人马上忽略的。动物的生命是现实的,与人的生命本无差异,尊重另外一种生命也是尊重自己。带有着暴力的视觉,实际也在虐待着我们自己。不要忘记,我们的鲜血与那些动物一样,都带有着温度。(沈晓轩)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