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跟人出去吃饭,碰见一个唱片界的传奇人物,早年间的侯德健、程琳和新空气都是他做的,是中国最早引进VCD生产线的人,圈里仅存的几个能管李宗盛 叫 小李的人,他的名字叫黄怀钦。
我们聊了很多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发现传奇人物和我这种小角色面对的困惑是差不多的,比如,香港唱片市场的持续萧条,面对网络下载毫无办法,彩铃对音乐的毒害让他很感慨。当然不排除黄老板藏着掖着的可能,据说他还插手过《老鼠爱大米》的海外版权。
中国唱片界半死不活的状态持续很多年了,一开始是因为盗版,后来网络下载一出马,连盗版都活不下去了,再后来是无线音乐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可是大家发现,挣钱的都不是正经唱片公司。由于无线音乐的促进,流行音乐在大踏步地倒退,你可以去看看百度上的无线音乐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都是八十年代感觉的口水歌,这么说有点污蔑八十年代了,那时候的歌在庸俗程度上还远远不够。
我在唱片行业混了八年了,直到今天我一直觉得离真正的消费者很遥远,或者说,越来越遥远,刚入行的时候,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总觉得自己是超人,可以拯救歌坛,就像前辈说的那样,好的从业人员要善于引领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后来发现,别说引领潮流,他妈的连跟都跟不上,确切说是不好意思跟。人真的很贱,档次一上去就死活不肯下来。所以我经常安慰自己,一定要相信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两只蝴蝶》这种东西的流行是暂时的,人民群众的觉悟总有一天会提高的。有人说,这是音乐商业化的结果,其实我倒觉得中国是一个最没有商业观念的地方,我们从来不是为了用户和市场生产音乐,而是为了我们的骄傲。曾经我们和市场很紧密,后来因为从业人员的口味越来越“艺术”,造成了和市场越来越脱节,我们根本不知道用户在哪里,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生活。无线音乐可能给我们上了很残酷的一课,我们最广大的市场其实就是这样的,低俗、口水、市井趣味。它就在广袤的农村和中小城市、在大城市的边缘和低端,而这些已经被我们忽略了好多年了。
不仅仅是音乐,小说、电影等文化产业都一样,为什么玄幻小说会流行,为什么《英雄》被人骂得要死票房依然很高,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会成为畅销书,这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市场环境,不要批评消费者低俗,在全世界,庸俗文化都是主流,不论哪个国家,看动作片、恐怖片、魔幻片的永远比看文艺片的人多得多。中国市场的状况显然更加严重,因为我们低端的、启蒙的、娱乐的文化产品实在太少了。而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是建立在庸俗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先让他们把红烧肉吃腻了,才能给推荐更高级的不是。
综上所述,建议能庸俗的先庸俗起来,实在庸俗不了的先保存实力,扛下去,等到群众觉悟提高了,你的好日子就到了,如果那会儿你还健在的话。
c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