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娱乐资讯>>娱乐快评>>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48:22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林奕华:告别梦幻的香港选秀 香港人更相信现实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1 18:37:38  来源:光明网-新京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近期国内最火的娱乐新闻还是选秀。从《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到《加油!好男儿》,反映中国的演艺舞台真大,人才需求量更大。对我这个住在香港、又常把望远镜瞄准台湾的人来说,不能不惊叹于两岸三地寻星、造星的文化何其不同。

  首先是香港。早到无线节目《声宝之夜》(1969年),是公开让家庭观众借参加歌唱比赛上电视。虽然该节目也有台柱制和奖金奖品,但真正挑起那年代的香港人的欲望,我认为不是与一般歌唱比赛大
同小异的战利品,却是能在屏幕上被上百万市民看见乃至艳羡的满足感。《声宝之夜》最有名的看点,是参赛者要看着自己的成绩被一盏一盏亮起来的水银灯昭告天下,“一盏灯,两盏灯,三盏灯……”。

  无独有偶,台湾也有公开给民众表现歌唱才华的电视节目《五灯奖》(1965年-1998年)。和《声宝之夜》相比,马上可见历史价值的悬殊:前者不单年份更悠久,就是巨星如张惠妹也是1992年的《五灯奖》胜出人马。反观后者,虽然张国荣、陈百强也曾参加却无功而回,而最著名的得奖者是《上海滩》原唱人叶丽仪。

  无线的歌唱选秀,则是要到1982年第一届的“新秀歌唱大赛”,才陆续为香港乐坛造就了梅艳芳、吕方、张卫健、杜德伟、苏永康、许志安、黎明、关淑怡、周慧敏、李克勤郑秀文陈奕迅。到了在十五年后何韵诗、刘浩龙摘下金奖的年代,正值无线卫星机构“华星唱片”偃旗息鼓,一年一度的比赛因此改名“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而在1996年拔得头筹的何韵诗,是到去年底、今年初才在事业上略见收成,但与去年超女李宇春、何洁、周笔畅、张靓颖的一飞冲天相比,何的星途无可否认崎岖得多。是香港后起之秀太多而阻碍了何韵诗的进一步发展吗?光以她胜出后数年的成绩表来看,并无多少得奖者还留在乐坛积极发展,惟一例外是吴浩康。

  历史见证了香港自八十年代初到今天在选拔乐坛新秀上的不同势力、不同风气。只是若论这类比赛引起媒体的关注程度、大众的投入热度,香港当然无法跟眼下内地的选秀气候看齐———对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香港人不是不热衷,只是并不相信一个娱乐别人的“新星”在将来可以有多么出人头地、呼风唤雨。

  我的意思是,香港人并不随便把热情和幻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这动作太接近是会导致输赢的“下注”的。又或是香港人对明星、艺人的成王败寇,一直不过是隔岸观火,所以对于“新星诞生”的热衷不会像内地目前这么高。

  我一直认为香港人真正崇拜(也就是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的大明星不是来自演艺界而是财雄势大的商企界,因为骨子里他们并不想去娱乐别人而只想别人娱乐他们,这解释了为什么富豪如李嘉诚和何鸿燊,即便不常出现在娱乐版,但他们所到之处,哄动程度往往比任何艺人皆有过之。

  亿万富豪如李嘉诚何鸿燊有可能在全国选拔大赛中诞生吗?美国人近年以大量电视真人秀(例:《飞黄腾达》)告诉全世界:可以!那是因为美国人相信只要做梦,就会成真。国内选秀热潮的众多因素之一,也是人民想要做梦、需要做梦。从此角度看来,香港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梦都做过做完了,所以只能更加相信现实。
c032

作者: 责任编辑:梦呼吸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北平小姐》开机 陈道明何冰加盟“偶像剧”
下一篇文章阿木40度高温拍MV不惜摔伤 金马奖导演赞其演技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