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娱乐资讯>>综艺新闻>>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48:22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舒乙期待话剧《我这一辈子》 称电视剧版失败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27 21:57:21  来源:新浪娱乐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8月24日是老舍先生逝世40周年的祭日,北京人艺于8月25日在首都剧场(blog)咖啡厅举行“向老舍先生致敬,向话剧百年献礼”《我这一辈子》新闻发布会。会上,编剧、导演李六乙、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人艺老演员李滨老师、人艺党委书记马欣以及在京十余家媒体代表共同怀念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

舒乙:电视版基本失败

  1950年,号称“话剧皇帝”的演员石挥导演
并主演的电影《我这一辈子》被列为中国经典电影作品之一。前不久,这部作品也由演员张国立拍成二十集的电视剧搬上了荧屏。针对这两个版本,舒乙先生态度截然不同。舒乙非常欣赏石挥的电影版,称其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电影,对原著的改编非常棒。而电视版本,舒乙则直截了当地说:“基本失败,我不喜欢。20集电视剧给中短篇小说原著大量加水,加得不合适,与原主题不温和。张国立很努力,但调调不同。原著给人的感觉应该是非常悲愤的,最激烈的思想,追后几乎要对天喊出来,而电视剧加了几个男人的争斗很没意思。”

  70年首登舞台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距今已经70年了。由于主题等方面的问题曾经在很长一个阶段受到批判压制,这次北京人艺第一次将它搬上舞台。为了让这部经典作品集中体现在舞台上,该剧编剧兼导演李六乙走访了李滨等人艺老演员,请他们讲述当年排演老舍其它剧目的感受,另外还登门拜访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请他指点剧本改编。舒乙先生也告诉李六乙:“一万个人看小说一万种体会,和观众心里的不一样就会被认为不成功,改编基本出力不讨好。但是你放心大胆改吧,忠实原著不等于不改,不要和原著一样,把握住基调就行。”

  于是之最合适

  《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让读者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在舒乙先生眼中,最适合主演《我这一辈子》的演员是于是之,只可惜这不能实现了。他很看好人艺的演员,希望导演从人艺挑选主演。据编剧、导演李六乙介绍,这次接手这部戏时间很紧张,他会在9月完成剧本改变,十月中下旬建组,十二月下旬上演。目前还没有考虑主演。

  据悉,明年是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年,也是北京人艺建院55周年,北京人艺将于今年12月下旬在京公演此剧将《我这一辈子》呈现在舞台上,作为向话剧百年献礼。崔一佳/文 凯飞/图

  相关资料:

  1.小说《我这一辈子》故事梗概

  “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目睹了清兵的腐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了,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2.老舍生平: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

  老舍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后,又创作了《茶馆》等优秀的话剧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c03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lulu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江欣燕陈彦行抛球露乳录节目 “味道”十足(图)
下一篇文章北京人艺创排《我这一辈子》 舒乙再批张国立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