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娱乐资讯>>音乐无限>>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48:22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纪念内地流行音乐20年系列 数字音乐的时代来了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13 12:26:04  来源:光明网-新京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被业界看好多年的音乐数字发行也终于被验明正身,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第20个年头的时候,音乐产业因为音乐载体的改变而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随着“无线首发”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多年来叫苦不迭的唱片商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被业界看好多年的音乐数字发行也终于被验明正身———这里头有钱可赚。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发展迅猛,中国数字音乐销售总额达36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传统音乐市场的销
售规模。然而钱该怎么赚?

  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第20个年头的时候,音乐产业因为音乐载体的改变而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自有唱片问世以来,由于音乐载体的有形化,音乐的生产与销售就是行业内的单线操作,音乐产业链上的盈利环节主要是唱片制作方-唱片公司以及销售方-发行商,产品的形式也单一体现为唱片。然而这一固有模式随着音乐载体的改变正在无限拓展:当互联网环境成熟的时候,有了网络下载,出现了兼有媒体和销售功能的音乐网站;当移动增值业务发展以后,有了彩铃,出现了SP;当mp3手机大行其道时,手机mp3商店开张了;当3G近在咫尺的时候,无线下载成为可能……传统唱片业曾一度将这些新鲜事物视作洪水猛兽,而当它们开始用新的方式运作时,它们的身份也开始转换。

  在这场洗牌中,音乐产业正在从“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网状产业链。从最终产品来看,传统唱片将不再是核心产品,单曲和围绕单曲制作的一系列产品(例如彩铃)才是主角;从流程上看,做歌(单曲)-做增值产品(适应于各种平台的产品形式)-卖产品(渠道)成为新的产业模式。产品的多样化和音乐载体的不断更新给音乐产业注入诸多不确定因素,也让厂商们争相向多个领域同时拓展:百代唱片与Qtrax联手开拓P2P下载业务、Google公司秘密开发音乐收费下载服务、掌上灵通收购九天音乐网、华有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和华谊兄弟音乐、拥有滚石唱片大量音乐版权的滚石移动获高额风险投资……

  这些都是目前唱片产业正在变革的佐证,厂商们都清楚,谁拥有更多的版权、更好的歌曲、更广阔的渠道、更先进的技术,谁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然而在中国,新的市场尚未成熟:整个行业还未形成明确的产业模式;各个厂商之间的操作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音乐版权的区分不够清晰;国际通行的第三方审计执行起来还有困难……这些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最显著的莫过于以唱片公司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CP)和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SP)之间的矛盾,前者指责后者瞒报数据使自己遭到损失,而后者因为难以得到合法授权或因高昂的版权费用进退两难。原本两个最应该合作的环节干脆互相把手伸进了对方的领域寻求自我发展。

  谁对谁错很难判断,不过面对广阔的市场,传统内容提供商需要积极同SP合作,利用新兴利润渠道来发展新的业务,充分挖掘良好合作关系及潜力,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这样才能实现音乐市场的良性循环。

  作为消费者,音乐产业的变革与我们的生活相距并不遥远,如果能够更方便地听到更好更多的音乐,并且价钱再便宜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c032

  


作者: 责任编辑:梦呼吸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 纪念内地流行乐坛20年(二) 87年的那场西北风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